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方案,讨论了教学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高职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课程需求的差异,都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详细要求。如何合理设置课程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是很多计算机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我院建校初便在全院各个专业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课堂讲授为主,上机实验及课外辅导相结合,共72学时。授课在多媒体教室,采用电子教案和操作演示结合的方式;上机全部在计算机实验机房,人手一机;教材根据教学经验的积累,从最初使用其它教材直到使用我院骨干教师自编并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一般都对各个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比较重视,而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这类公共基础课,大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致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成了鸡肋。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过去的学生只有上大学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充满了对计算机的好奇。而现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在初高中甚至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甚至很多同学家里早就买了计算机,使用了计算机,不少同学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游戏玩得好或者会上网计算机能力就很好了,从而忽视了这门课程。
二、对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
f在初中、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老师或家长的监督指导下学习,很少有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学习的机会。走进大学之后,对新的学习模式往往感到束手无措。对学院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极不适应,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学习。
三、对课程的整体要求理解不到位
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时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门课就是讲讲键盘操作、讲讲OFFICE的应用、学习学习网页制作、上上网等等。而这些内容在高中或者初中阶段都学过了,所以不愿再进行系统的学习。
四、城乡地区差异造成两极分化
由于招生面较广,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受地域性限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