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K12学习教育资源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础知识。2、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地形图上中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判读。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通过图片展示我国的壮美河山,激发兴趣。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有高山,有低地,有河谷,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和学习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概念学习,夯实基础
在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之前,我们先来铺垫两个知识点。【课件展示】
让学生观察上图,小丁和小甲两人对两座山的高度的测量方法,并提示从不同起点算,甲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由于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归纳小结】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2自主探究学习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这就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学生自读课文并观察P24图135,P25图136,回答等高线,等高距的概念及其特点,【归纳总结】: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就是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是等高距。
【随堂练习】
1图中的等高距是米;2如果B是在等高线上,那B的海拔是
K12学习教育资源
米;
fK12学习教育资源
3如果M和N都在等高线上,M与N的相对高度是
米。
请同学们思考,等高线又是如何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让学生观看PPT动画教材P24图135,
直观的理解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
【归纳总结】:将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垂直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即可绘制成等高线地形图。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那么我们可以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获取到什么信息
呢?
【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读图,请学生从甲乙中选择一条下山路线,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归纳总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系稀疏,坡度缓。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课件展示】山体不同部位图片,让学生识别山体不同部位。展示长城图片,让学生回答长城一般修建在山体的什么部位(山脊和山顶),并解释原因。【课件展示】让学生看“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