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卢梭从感官发展的先后角度指责洛克说,“用理智去发展其他官能”,“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了手段”390。另外卢梭认为在儿童期那个年龄段是不能理解理性的,由于其父母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导致了“最坏的教法是,让她在他的意志同你的意志之间摇摆不定,让她同你无休止地争论在你们两人当中究竟谁做主”393。其实这是卢梭崇尚感性,排斥理性的结果。他认为只有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进程进行教育,才能学习懂得相应的道理。作为现代经验主义哲学之父的洛克,其对经验主义原理的阐释为知识仅仅源于经验。知识或经验的第一源泉是感觉。洛克认为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因此,洛克将儿童成长的责任转到了后天的教育,“家长权力即‘教育’”1101。人们单凭自己的天然官能,不借助天赋印象就可以获得知识。虽然洛克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认识。但是关于理性自我的观点,基本上是与经验相分离的。孩子是能被“理”说服的。因为人懂理是相对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能“懂理”,只不过孩子所能懂得的是适应其年龄特征和理解力的理性罢了。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青年期(1520岁),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爱弥儿要多用别人经验,少用自己的经验,以便回归社会。这与之前的要从自身经验获得成长的观念完全相反。卢梭认为,“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
f己,而从这第一种情感产生出来的第二个情感,就是爱那些同他亲近的人”。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的原始情感的发展,真正的道德只能建立在情感之上。卢梭的道德教育又脱离不了宗教对其的影响。为宗教信仰辩护的方式是卢梭首创的。“凡是信上帝的儿童,必然是崇拜偶像的,或者,至少也是神人同形同性论者;只要有那么一次他在想象中以为是看见了上帝,他此后就不大用脑筋去思考他究竟是什么样子了。洛克先研究精神后研究身体的次序,其错误就在这里”。人的情感与身体是不可分离的,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生命。在自身实体有所需求的条件下,情感与道德才会成长。卢梭在宗教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激励人的成长给人以向上动力方面,再次批判洛克是违背自然次序的迷信方法。第四卷里有一段插话《一个萨瓦牧师的信仰自由》是卢梭宗教信条最明白而正式的声明。卢梭是自然神论者,信奉的是自然宗教可以直接给人以启示。衡量是非的观念存在于我们自身,通过情感才能使我们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