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通讯互连的标准。因此可以说,理解和实现DICOM标准是实现PACS系统的基础。1DICOM发展历史
医学图像设备之间需进行图象及其相关信息的交换,而图象及其相关信息的格式、传输句法及通讯协议等的不一致,将严重阻碍PACS的发展。为此,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
CollegeofRadiology,ACR)和美国的全国电子厂商联合会(Natio
alElectricalMa
ufacturersAssociatio
,NEMA)认识到急需建立一种标准,以规范图象及其相关信息的交换。因而,美国放射学大学(ACR)和国家电子制造商协会NEMA在1983年形成了一个联合委员会来发展标准,其目的是:推广数字图象信息的通讯,不分设备厂商;促进PACS的发展和扩展,PACS也可以与其他的医院信息系统接口;允许诊断信息数据基础的产生,这些数据可以自通地由广泛的不同的设备分布的查看。1984年,JosephGitli
博士第一次组织了有关医学图象设备间接口标准的会议。随后,ACR和NEMA联合组成新的委员会,在参考了其他国际标准(CNETC251、JIRA、IEEE、HL7、ANSI)的基础上,着手开发一个医学数字图象通讯标准,其目的在于:提供与制造商无关的数字图象及其相关信息的通讯;便于发展PACS,利于PACS和HIS(RIS)接口;便于建立方便查询的诊断数据库。1985年,DICOM标准的前身ACRNEMA标准10版本(ACRNEMASta
dardsPublicatio
sNo3001985)推出,它定义了一个点对点的连接和数据交
7
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
换协议:两台成像设备通过ACRNEMA接口平面实现连接。在10版本推出以后,ACRNEMA标准不断发展,并于1988年推出了20版本(ACRNEMASta
dardsPublicatio
sNo3001988),它包含了10版本及其修正版的全部内容,并且新增加了支持显示设备的命令,引入了层次方法来标识图象,在描述图象时以增加数据元素(dataeleme
ts)的方式来增加图象特性。总的来说,版本10和20定义了传输图象及其相关数据的硬件接口标准、一个最小软件命令集和一个统一的数据格式集。由于它们仅提供点对点的通讯模式,又缺乏网络层,只能通过网络接口单元(NIU)与网络连接,所以通讯速率较慢,不能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就纷纷对其进行测试,并撰文提出修改意见。ACR和NEMA也认识到这些版本的不足,于是在1993年又推出了功能强大的DICOM标准30。2DICOM信息模型
简单说,DICOM标准定义了医学图象及其相关信息的通讯、存储协议。与ACRNEMA的10和20版本相比,它做了许多重大的改进,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设计的改变。ACRNEMA的10和20版本是基于放射领域中不明确的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