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5.下列对“自然”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自然往往是被人们当作资源和环境来加以利用的。b.同一自然物,被看作资源还是被看作环境,其结果大不一样。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取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d.当人们把自然看成环境,人们就有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6.下列对“居住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宜居侧重生态对人生存的价值,利居侧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价值。b.乐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最高追求。c.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生活品质的不同。d.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7.下列对文本中“如何落实乐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多建设一些没有功利性色彩的纯艺术性的工程。
fb.不应基于人的功利目的,实施对环境有改变的工程。c.在工程建设中,赋予更多的人文因素。d.在工程建设中,将功利和审美统一在一起。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郭文,少爱山水。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辞家游名山。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弥旬忘反弥:满.b.苫覆其上而居焉居:住.c.文以语人语:告诉.d.复何异乎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