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一个人和一幅画》拓展阅读:守护绿色天堂
阅读提示:这个老人又和树木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阅读下面的文章,找答案吧。
车停在林中垭口,记者邂逅一位赶马哥。“请问鲍守国家在哪里?”“鲍老支书家在那边。但他不会在家,一年四季都在林中。”“这么大的林子,到哪找他?”“你们顺着林中这条小路一直走,就到林场的房子了,有可能遇到他。”赶马哥说。鲍守国没有通信工具,记者只好按赶马哥的指点往前走去。没走多远,一位老人迎面而来:他腰系布带,别着一把砍柴刀,手持一把镰刀,手臂上戴着红袖章,后面跟着两条大狗。同行的乡人大原主任陈文忠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就是鲍守国老支书。”记者跟着78岁的鲍守国老人穿过杉树林,眼前出现两间土墙茅草房和两间石墙瓦房,这就是鲍守国守林的“家”。站在门前,对面的杉树林从山脚到山顶,郁郁葱葱。房后是松林,长得非常茂盛。鲍守国满脸喜悦:“山养我,我养山。”屋里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简单的炊具、一张木桌、一张床,几条木板凳,两盏罐头瓶做成的煤油灯,伴着鲍守国与树一起生活了近11年!儿子鲍世红劝他:“爸爸,您老了,回家吧,您一个人住在这里,我们不放心。”他说:“我放不下这些树,我身体好着呢,放心吧。”女儿鲍世碧在花溪区工作,几次要接他去安享晚年,他总是说:“我要看树,以后再说吧。”鲍世红说:“父亲年纪大了,又不肯回家,家里放心不下,每逢星期天,在百宜中学读初三的孙儿就来陪爷爷看树。这两年,我每年出1000元请叔伯兄弟鲍世龙晚上到林中陪他。”1950年,鲍守国参加抗美援朝,并多次立功受奖。他撩开衣服,记者看见腹部的伤疤犹在。1956年,他在部队入党,1957年退伍回乡,1958年任百宜公社社长,1962年至1995年任场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场上村这5000亩森林,就是鲍守国1973年到1976年率全村人种植的,他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f鲍守国的精神感动儿孙,节假日,儿子、媳妇、孙子都陪他上山看树守林。“没有报酬,我也要护好林”不当村支书了,鲍守国选择去护林。“看好森林,环境好了,村民的日子幸福了,自家也有一份。”鲍守国说。森林成材后的头3年,村里间伐木材3次,收入20多万元,全村用这笔钱解决了自来水,点上电灯。之后不准伐了,村里没有钱,鲍守国就没有分文报酬。有人认为他不会再护林了。但是他不仅不讲报酬,反而贴钱护林。他说:“没报酬我照样护林,一直护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