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72
14700
七、工程地质
1、区域地质
工程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东南缘之戴云山脉中段,多属构造侵蚀中低
f山地貌。由山岭、谷地、丘陵组成。山脉分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吻合。总的地势是中部高,向四周逐渐降低。区内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程界于800~1200m之间,相对高差500~600m,其中鲤鱼上天山的海拔高程为1342m,山坡陡峭。区内水系多呈树枝状发育,大樟溪由于受火山喷发作用产生的构造影响,在局部地段呈环状、放射状及格子状水系。中上游V形谷地发育,河流坡降大,水流湍急,水量充沛。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上统(J3)和下白垩统石帽山群上组(K1sh2)的火山岩夹少量沉积岩、燕山晚期(δο53a)和早白垩世(γπk1)的侵入岩类,另外,尚有少量时代不明的紫红色花岗斑岩岩脉(γπ)分布于区内。区内第四系地层不发育,山坡间零星分布有残坡积的粘土、粉质粘土夹碎石,河床及局部阶地上有冲积堆积的砂卵石和壤土、粉细砂分布。
工程区历史上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根据构造形迹,区内存在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各种扭动构造(其中包括新华夏系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及环状构造)和北西向构造。其中以前三种构造为主,它们对区内的地层、火山作用、岩浆侵入活动及矿产分布均起着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扭动构造尤为发育,亦是区内的主体构造。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
区内自西至东主要断裂有:大乾~嵩口断裂;白杜断裂;井后断裂;潼关断裂;温泉~梧桐断裂,石牛山环状构造之西北半环。
区内挽近期构造表现为西北部断块掀斜上升,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其震中分布明显受活动性断裂带控制。虽然区内地震活动频繁,但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录,构造上仍属相对稳定地块。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
2、水库工程地质
大樟溪是闽江的一级支流,在永泰水电站库区范围内蜿蜒曲折,总体自北西
f流向南东,地形上属中低山区,北西高,南东低,两岸山顶高程一般在600m~800m之间,相对高差500~600m,地形坡度15°~40°。
永泰水电站位于大樟溪中游,设计蓄水位为130m时,水库回水长约1144km,平均坡降2~3‰,库区河流多呈“V”形河谷,枯水期河水面宽一般在30~80m。两岸溪沟呈树枝状发育,如溪口溪、大喜溪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