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闻知识(201011)48理论研究无众传播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分析李春雷袁甲网络化传播情境下的受众“摆脱了单纯接收信息的模式,成为媒介的‘使用者’”,此种情境之下的传播,亦即成了彰显个体能动性的“无众传播”。①在网络中,“使用者”和“无众传播”的出现,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扩散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给舆论监督活动带来了变化,也使监督主体呈现出新的特点。那么,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呢?有学者指出,舆论监督主体包括公众、新闻机构及新闻记者②。笔者认为,以无众传播的视角来审视网络舆论监督,其主体则应包括作为无众传播媒介使用者的公众以及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组合而成的新闻媒体。图1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图一、无众传播的媒介使用者无众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也不同于分众传播,是一种传受双方互动性强、以使用者自我为中心、淡化传受者观念的信息传播方式。此种传播过程中,信息从一点或多点流向特定的某一点,也就意味着信息接受者拥有多种信息接收的选择,接受者亦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接收活动,尝试使用媒体发布自己掌握的内容,因而成为传播活动的“传者”。信息接受者在作为“受”方时的主动选择及作为“传”方的主动传播,彰显了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的中心地位,这也是“媒介使用者”概念得以提出的原因。③表1三种不同概念的传播对比④三种不同的传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无众传播传播与接受关系点对多点对多点对点、多对点信息接受者的地位被动性强、主动性弱、受众地位被动性减弱、主动性增强、受众地位互动性强、中心地位内容传递的对象未知的对象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对象传播者较大型专业机构专业机构个人或机构如上所述,媒介使用者的接收、传播活动,可以视为其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当这些使用者在网络中交流、沟通的时候,因某个议题或观点而聚集在一起甚至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或态度,他们就可以被看做是因相同的认知而联系在一起的群体。这就具备了公众形成的两个条件:“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及“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⑤,同时公众、媒介使用者、舆论监督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和角色互换使得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格局出现了变动。1使用者的互动促进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形成是进行舆论监督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无众传播的互动当中,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相互碰撞、影响,进而形成一种相对完善、为“多数”所接受或认可的观点。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中,信息传递迅速,重大新闻事件在上传至BBS、博客、博客、新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