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死亡的张力
作者:敖海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
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PYWW01。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说的叙述结构,从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出发分析文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发展。而贯穿于小说始末的“死亡”主题在情节的推动、人物的发展以及主题思想的揭示上都展现了其内在张力。
关键词:死亡;恐惧;现实世界
作者简介:敖海燕,女,讲师,出生于1983年5月,硕士,现任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教师。研究方向:德语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1
短篇小说《圈套》是瑞士作家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1946年撰写的作品,于1950年以题目《虚无主义者》发表。而在1952年,小说更名为《圈套》。为何两年后作者将其更名?ElisabethBrockSulzer这样解释道:“不少人从最开始的题目‘虚无主义者’就断定迪伦马特是一位虚无主义者。”1笔者在阅读了大量从虚无主义视角的评论后略感其缺乏论据支撑。而迪伦马特在《Dramaturgische
berlegu
ge
zude
Wiedertufer
》中也写道:“如今的读者一味把我的作品诠释为虚无主义,却不知这正是反映出他们自己的虚无主义,他们没有别的途径了。”2这样的“抱怨”启发笔者试图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将从文本的叙述结构出发,剖析情节发展的张力,探寻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小说以互不相识的主人公对“我”的跟踪开始。从结构上看,文本所叙述的内容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构成小说情节的外框架,即从“我”的视角叙述的与主人公之间的故事;而另一层面则是置于框架之中、主人公从自己角度对亲身经历的叙述。在同一个文本中,以不同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将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故事毫无缝隙地融为一体,而实现这种统一并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正是贯穿文本始末的死亡主题。
在“我”所叙述的外框架故事中,死亡主题赋予了情节发展的张力。文本中的“我”是一个谨慎的人,他害怕死亡,拒绝死亡。而作为陌生人的主人公对他突如其来的跟踪让他觉得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他就像刽子手一样,而我正在一步一步掉入他的陷阱。”3他耐心倾听主人公的述说,这似乎都是为了消除与主人公的距离,从而消除死亡威胁的尝试。与“我”相反的是,主人公是一个渴望死亡的人。这种对死亡的追求开启了框架内另一视角的叙述。而隐藏在死亡之后的恐惧和孤独感构成主题群共同推动情节发展。主人公从年轻时就开始研究死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