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次,而同为生态旅游景区的四川九寨沟为252人次、湖南张家界各景点为1780人次;三峡大坝接待游客125万人次,而同为水利工程枢纽的都江堰为219.6万人次。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需要破解六大瓶颈因素:一是交通瓶颈制约严重。鄂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老、少、穷、库”等山区,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体系不健全,导致旅游目的地尚未真正形成,过境游、接待游、出差游等现象突出。景区公路等级低。鄂西地区到核心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少,不少景区景点之间是“断头路”“回头路”,路况较差。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之间距离不足400公里,由于道路等级较低,通达时间达8小时以上,导致景区分立、市场分割,三地旅游资源难以集成规模效应。据对神农架、武当山两地游客行程调查统计,80%游客因交通不够快捷,游完一个景区就原路返回。连接省外的快捷通道不畅。如宜昌、恩施与重庆、张家界和湘西等地区之间缺少快速通道对接,邻省国际级风景区的客源因交通障碍难以流入鄂西。鄂西地区虽有机场,但缺乏起降大型客机的条件,不仅无直飞国际航班,飞国内各省会城市、旅游城市的航班也少,区域外游客进出难仍比较严重,一些高端游客望而却步。二是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鄂西地区大部分是山区,一直以来各地对旅游的财政投入非常有限,许多景区的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食、住、娱、行、购、游的配套水平较低。众多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落后,可进入性很差。三是资源开发水平不高。鄂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规模不大,吸引游客较少,而且游客的消费度低。去年鄂西80%的游客是“一日游”,游客平均消费500元,消费额仅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0%。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存在行业分割、地方分割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合作,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各地仍习惯于孤立地发展旅游,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缺乏有效衔接,大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资源深度开发不够,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创新不够,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少,附加值低。如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缺乏深度开发和包装,游客尚停留在看山、看庙的观光游层面,无法满足游客体验道教文化的深层次需求,仍未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不够。如,清江闯滩曾是国内品质最高的水上漂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