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主要翻译理论流派
在两千多年的中外翻译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译者在艰辛的翻译工作中总结经验,阐发观点,不断探讨,深化认识,形成了一家之言,或洋洋大观,或疏疏片语,不乏真知灼见,从某一个角度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形成了我们今天研究翻译,从事翻译实践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翻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后,公元六十五年前佛教传入我国,佛经翻译历时千载,东汉开始,魏晋发展,唐代极盛,北宋式微,元后尾声。期间,涌现出了大批卓越的翻译大家,如支谦、道安、鸠摩罗什、彦琮、玄奘等其译论涉及译文的文质之辩,胡汉语言对比及翻译中的变通,理解原文和表达中存在的困难,文体风格的重要性,音译的原则等等。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与我国的文人学士合作翻译了许多科技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翻译逐渐成了众多爱国志士抵御外侮的利器,林则徐、严复、林纾等引进翻译了大量军事、社科、文学材料,严复创造了“达旨”的译法,林纾则强调主观感情的投入和与原作人物心灵交汇的重要性。五四运动后,鲁迅林语堂等大量翻译国外作品,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陈富康2000:299)他还认为“欧化”“洋气”可以输入新的表现手法。林语堂总结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新中国建立后,翻译事业得到重视,进一步发展,傅雷提出了“神似说”,钱钟书则提出了“化境说”,丰富了译坛。
在西方,对圣经的翻译也形成一次早期的翻译高潮,这和我国的佛经翻译高潮十分相似,都是由宗教经典翻译所形成的翻译高潮。宗教文本的神圣性和神秘性使得译者难以摆脱“字对字翻译”和“意对意翻译”的反复争论。西方翻译理论体系主要是由两条线构成:文艺学翻译理论路线和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前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再创作,原作的文学特色必须受到重视,译文要符合译语的规范,译者要具备相应的文学天赋;后者关注的是语言,它将翻译和语义、语法功能、语言结构特征等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产生一个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谭载喜2004:6)
西方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家多关心经典文献和文学作品的翻译,他们争论的核
1
f心是字对字译和意对意译或直译与意译孰是孰非的问题,他们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文学天赋,认为翻译是艺术,重点是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古罗马翻译家在对待如何处理被征服的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