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行各业都是表率。 而且我们从范副县长前面的几句话,深刻感觉到他们家教非常的好。你看他们称先人的名号是称范文正公,代表着对祖宗是非常的恭敬。由於这分恭敬的心,自己就不敢做出不好的行为,有辱祖宗的德行。接着这范副县长说到,我没有给范文正公丢脸。他也确实尽心尽力在为这个社会服务,范副县长他从事於造桥铺路,有关交通方面的事业,做了三十六年,做了一辈子的公务人员。我们看到这个都呈现在我们面前,范氏的风范,我们是「见人善,即思齐」,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志向才对。范公以仁爱,以把人民放在心上,把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境,传给他的後代子孙。所以在「义田记」当中给我们说到,这都是後人,不是范氏的家族,是一位姓钱的读书人,他们感范公的德行写下来的文章。里面就提到了「公既殁」,范公虽然已经去世,他的子孙「修其业,承其志」,修为范公的这些德行,继承范公利益天下、利益人民的志向,就好像范公还在一样,「如公之存也」。 我们看到如公之存就可以体会到,人的身命或许会有结束的一天,但是人的精神可与日月同光。只要他这分精神是发自於一个人的至诚,他可以名垂千古,就好像他还活着一样,还影响着他的子孙,以及影响着人民。我常常跟朋友在谈的时候,说我们想想范仲淹先生死了吗?精神是长存的。不只是范家的後代受到影响,我们也受到范公的影响。其实当我们受到范公这分精神的影响感召,起而效法,我们也是范公实质的子孙、弟子。而且确实范公立身处世都是为天下的人,绝对不是只有为他自己的子孙而已;假若只为自己的子孙,那就不可能有这麽崇高的品德、风范。在范公在的时候,他们的义田是一千亩,等到清朝,他的子孙已经把他发扬光大到四千亩,所以如公之存是真实不虚。文章当中又提到「惟以施贫活族」,范文正公留下来的是什麽?「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救济贫穷
f的人,然後把他家族的困难都当作自己困难,一定让家族都能够过得很好的这分道义,施贫活族之义留给了他的子孙。 我们再来看看,善为玉宝一生用。那他不只是一生用,他世世代代的子孙都在奉行这个为人的道义。我们在范公这样的行持当中,再往源头去找,我们就可以深刻感觉到,一个圣贤人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有好的父母。一定有好的母亲,好的太太,才能出圣贤人。真的历史上留名的这些圣哲人,都有非常贤慧的母亲、太太。我们想像范公他才二、三岁左右,这麽小的年纪,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的母亲带着他,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