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些看法
仅作为一个后人以相对客观的角度评价孙中山和他的辛亥革命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根据历史所记载,他幼时贫困,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
1871年,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七岁时(1872年)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
按照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幼时经历,孙中山应该算是站在广大的农民这一方的,但是人总是向往更加美好的世界。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就学,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
i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
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
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
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从农民出身到跻身上流精英社会,孙中山纵使愿意站在人民的这边也无法打从心底里承认所谓“农民”在中国的力量。
在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爆发以前,孙中山经历过也亲手引导过很多次的起义运动。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纵观其起义流程,首先先筹钱,募人。那么钱从哪里来?海外的,和内

f
陆的商人们还有地下帮会给的,比如美国的致公堂和日本的梅屋庄吉等人。但商人们为什么会资助孙中山?是因为孙中山的三民理论和国家大义吗?我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毕竟现在的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当时的那段岁月。不过在大背景下的商人们也许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是孙中山许诺给他们的种种条件。
所谓的许诺在现在的历史资料上面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就连帮他筹集600支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