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带者作为传染源的腹泻病,有细菌性痢疾、霍乱、大肠杆菌性腹泻及轮状病毒性腹泻等。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及野生动物等)为主要传染源的腹泻病,有弯曲菌肠炎、沙门氏菌病、耶氏菌肠炎以及某些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等,人们由于接触患病或带菌动物,或通过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如牛奶、乳制品、家畜、水产和海产品等)而受感染。(二)传播途径感染性腹泻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而传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水、食物、日常生活用品、苍蝇等,还有的可经接触动物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f人群对感染性腹泻病源易感。一般来说,患腹泻病后可获得免疫,但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不稳固,如菌痢,甚至一年可发病数次。
(四)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腹泻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流行更为严重。2、季节分布:腹泻病全年都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以秋冬季发病为多;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所致的流行性腹泻,则多发生在早春和晚冬。细菌性腹泻的季节高峰多在夏秋季节。3、年龄分布:腹泻病以幼小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4、流行形式:腹泻病可呈现为散发、暴发、流行或大流行。经水或经食物传播的腹泻病以暴发为主要形式。一般在非流行季节和地区多呈散发,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所致腹泻在发达国家感染率很低。有些腹泻以散发为主,如耶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胃肠炎和气单菌腹泻。腹泻病中只有霍乱发生大流行。(五)流行因素我国腹泻病发病率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农村尚缺乏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较差等。国内部分地区腹泻病监测表明,其发病原因主要饮用水和食用未经加热的用餐饭菜;饮用水被粪便污染、食品卫生是影响发病强度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家庭卫生家、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母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
f手)、儿童个人卫生、人工或混合喂养等。(六)感染性腹泻的防制对策和措施目前应切实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三管一
灾”加强卫生宣传和WHO推荐的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等措施对腹泻病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1、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2、认真开展以“三管一灾”(管水、管食品、管粪便和灭蚊蝇)为中心的群众性卫生运动,防治水源和食品污染3、建立监测点,有计划地开展腹泻病监测4、开设腹泻病专科门诊,早期发现病人和诊治病人,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5、鼓励母乳喂养6、推广口服补液疗法7、药物疗法8、培训农村基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