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董茂林
从事初中教学6年,我感到上好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初中学生年龄小,认识和思维还处在感性和形象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历史知识。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历史课呢?下面就是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历史是一门真实记载各个朝代或各个国家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诸多内容的一门学科。它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在文字上偏重于叙述。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就会显得索然寡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的做法是:首先,在遵循课程标准的情况下,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并努力挖掘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做到条理化,这样能让学生参于要求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无形中减轻了学生负担。其次,在讲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力求穿插一两个故事。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们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倘若我们能够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针对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讲些趣味性较浓的故事,则会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f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穿插的故事必须与教材内容有关,切勿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同时讲时必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时还应运用贴切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获得具体的历史表象;也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把消失了的历史现象重现于学生眼前,从而让学生对讲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叙事则有亲临其境之感。二、注重双边活动,力避填鸭式教学。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容易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并且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走神开小差。这样的课效果是不可能好的。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必须学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做好这一点,除了教师的生动讲述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设疑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往往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三、教师必须知识渊博,在讲解过程中能引经据典、左右逢源。现代中学生知识面宽,他们不满足于课本上的东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