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数量、事件就提出问题甚至一次接连提出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不同认知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么多的问题;有时提问一个问题A时,实质上要学生回答的内容是问题B的答案,让学生无所适从;还有时教师问完一个问题后又重新表述,且不同于最初的提问,这不仅打断了学生对最初问题的思考,而且又使得学生怀疑它是不是又是一个独立的问题。2、脱离实际,难易失当。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单一,属于信息类知识的问题,是浅层次的问题。回答时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重述或检索性确认,回答问题内容已被陈述出来,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具有明显的规范性、限制性,学生的回答往往只需在“Yes”或,“No”“Right”或,“Wro
g”“True”或“False”等肯定或否定的两极范围内选择。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并未真正触及深层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对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极为不利。与此相反,脱离学生实际,提问偏难,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问点”角度没有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1)Whatshouldwedotoreducethepopulatio
ofourcou
try(2)Ca
yousaysomethi
gaboutWaikiki以上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难,学生回答不出满意的答案,就会对自己的认知水平产生怀疑,这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滞教学进程,还破坏了教学氛围,不利后续教学,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3、只重形式,低效无用。提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一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备课时准备了的提问而机械地提问,遇到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时,或者学生答错时,就缺乏耐心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没有考虑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没能帮助、激励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只是为问而问,徒有形式的提问,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无用的。4、方法呆板,形式单一。课堂提问中教师大多采用“教师整体学生”和“教师个体学生”的师生问答。提问时又都是先点名,后提问,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灵活变通。较少采用“学生学生”“小组小组”“学生,,教师”这些机动多变的提问形式;而先点名,后提问方式既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使被点名学生产生压力,让他没有思考的时机,降低了答题的正确率,影响了提问的有效性。5、评价简单,缺少鼓励。课堂提问中,有时教师考虑不周到,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按自己的期望来判断学生的答案,不注意自己的态度,学生回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