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二)
本节教材所学习的内容,在原教材中是穿插在第二章“摩尔反应热”中第一、二、三节里作介绍的。鉴于“物质的量”一章知识难度较大,为了分散难点,也为了围绕着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方程式定量计算中的运用,提炼出运算规律,所以新教材专门编入这一节。本节教材的显著特点是:1.揭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数量关系紧扣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配平系数,跟反应微粒个数的比例关系,扩大到微粒集合: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2.涉及化学反应中多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通过物质的量(
)与质量(m)、摩尔质量(M),标况下气体体积(Vm)及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C)的换算关系等变换公式,形成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系统,所以难度较大。因此,课文选用了三道例题,各设两问以适当分解其综合性;各例题综合度依次渐增。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这三道例题,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习题的训练力求落实。教学中还要注意强调做题格式的规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2.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3.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力目标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灵活运用公式计算;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学习,学会分析推导有关化学方程式系数的计算;3.通过例题和习题,学会综合分析和逆向思维;4.通过一题多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情感目标1.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建立各化学之间的关系网络;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教学重难点: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3.综合计算题中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建立。课时分配:2节时。可用1节时学习例题,1节时课堂训练;也可分段先讲一个例题,穿插同类型的课堂训练。
f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练习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要点▲回顾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反应物、反应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根据配平系数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数目(化学计量数γ)的关系。进而可以扩大到表示物质的量的关系:教与学活动建议▲引入新课的途径:①复习第三章所学几个重要的概念的涵义及换算公式:②复习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