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严羽“妙悟”说摘要:“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论的核心,是弘扬自我灵性的独创性命题,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传统文论中文学审美观。本文从老庄论“妙”、“悟”禅宗论“妙悟”和诗学中“妙悟”的踪迹这三个方面来追踪溯源严羽的“妙悟”说的内涵。通过由识入悟为视角浅析妙悟能力获得的门径,指出其对后世文论,尤其对明清两代的文论产生的影响。
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7000002
一、“妙悟”内涵的探源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的核心范畴,是诗歌理论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探究“妙悟”内涵的衍变轨迹,应最早追溯至老庄思想中“妙”、“悟”,二者与“妙悟”存有相通之处。老子在《道德经》指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道的玄妙、精深。“悟”最早出自《庄子田子方》:“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觉悟之意,由于外界事物不合乎道,通过正容让其醒悟,从而自然消除人的邪恶之念。老庄的“妙”、“悟”强调文艺创作主体的修养问题,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严羽的文论创作。严羽借鉴老庄“道”的思想,将“诗道”视作诗的内核,把深邃难测、神妙精要的瞬间
f感悟以及高深奥秘的自由境界称为“妙悟”。诗辨》中明确地指出:“大抵禅道唯在妙
悟,诗道亦在妙悟”。不开禅宗中所论述的“妙悟”,学禅之道在于妙悟,妙悟指向禅道,诗歌的艺术境界与禅的境界存在某些类似之处。据考证,“妙悟”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晋僧肇《涅盘无名论》中:“玄道在于妙悟,妙
意,这是一种追求纯粹真、绝对自由的高深境界。自僧肇最早使用“妙悟”后,佛典译经和文人论“妙悟”的文字也逐渐增多,但起初他们仍以玄学的思维去阐释禅宗的“妙悟”。“悟”在南北两宗出现了“顿悟”和“渐悟”,由浅入深,由“渐”入“顿”,渐渐体味生命,把生命导入艺术的境界中。
却因严羽的《沧浪诗话》而闻名于世,他由禅宗的“妙悟”推衍出诗家的“妙悟”,并将禅宗“渐悟”和“顿悟”有机融合于诗之妙悟中。纵观《沧浪诗话》,发现严羽并没有在整篇文章中明确地定义“妙悟”,而是将大量的笔墨用于阐释建构诗歌品级的“悟”与“不悟”。周裕锴先生认为严羽似乎没有讨论“妙悟”的内涵,而学术界普遍认为“妙悟”指:超乎理性认识和逻辑分析的直觉体验,亦即“形象思维”。笔者认为,“妙悟”的内涵可以形象地解释为:人们不依靠理性思考,通过长期潜心欣赏优秀作品,培育艺术感受
f能力,逐渐领会与把握作品中的情思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