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11日在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长王鸿举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十五”时期发展的回顾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办好“四件大事”、推进“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这五年,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埋头苦干的五年,是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五年,是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都有了长足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重庆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成为一座人气旺盛、活力迸发、创业机会日益增多的城市。(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高于“九五”17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31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均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4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完成201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700亿元,比“九五”增长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644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47亿元,比2000年增长28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贷款余额均比“九五”期末增加1倍多。(二)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可喜变化。工业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翻了两番多。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增加值比重由35提高到51。城镇化水平由356提高到452。全市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由32下降到9左右,重庆成为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和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之一。(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全面完成“8小时重庆”通达工程,基本完成“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渝怀铁路、达万铁路、遂渝铁路、轨道交通二号线、江北国际机场扩建、万州五桥机场、寸滩集装箱码头一期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渝涪、渝合、渝黔、长万和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五年新增高速公路516公里。新建、改建区县高等级公路1748公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