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随着我国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在股份制改造时可能被“贱卖”的质疑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尽管以央行行长周小川为代表的大行行长们轮番否决“贱卖论”,但由此引发的辩驳似乎并未平息。或许,类似的质疑在国资改制过程中本便是宿命般难舍的“影子”,它告诉我们:中国目前所经历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市场经济改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贱卖事出有因关于国有银行被贱卖的说法始自交、建两行成功上市。平心而论,这种声音的出现几乎就是必然的。就一般规律而言,诚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方星海所指出的那样:“若在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那么股份出让的价格一般只能相同于净资产值或比之略高,但在上市过程中引入战略投资者,股份出让的价格就是首发价,可以比净资产值高许多。另外,战略投资者都希望投资后银行能上市。让他们在上市前投入,就有一个今后何时能够上市和以什么价格上市的问题,这个不确定性会减弱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使得我们吸引的战略投资者在家数和投资额上都会有所减少。”事实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在私募层面,据咨询机构安邦不完全统计,2001年开始到2005从年8月,中国至少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引入了外国投资者,几乎每家银行出售的股权比例都接近上限。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中国银行则将用10的股银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40亿美元左右资金,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现在,工行也即将用10左右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另外,淡马锡31亿美元入股中行10的交易亦在审批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参照系,这些股权交易与未来上市流通后势必存在的价格差在一段时间内被“隐蔽”了起来,直至交、建两行上市。譬如说,汇丰曾以每股186元的价格入股交行199,这一价格相当于交行2003年末每股净资产的176倍。美国银行入股建行的市净率是115倍,淡马锡的价格为119倍。而在此前,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市净率最高的是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的18倍,最低的是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的154倍。上市带来了直观的、可确定的价差。交行上市首日,即在募股价格250港元基础上涨13,此后股价稳步上扬,目前增幅已超过30。建行的情况也类似,尽管受追捧程度未及交行,但发行价市净率亦达到了196倍。有了前述“基础性”的事实,其他一些质疑亦开始不时耳闻。如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工行为例,2004年该行实现盈利747亿元。用30亿美元换来工行10的股权,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在4年之内就可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