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为减少有害裂缝规范规定裂缝宽度小于03i
to,建议采用补偿混凝土浇筑。采用细而密的双向配筋,构造间距宜小于150mm,对屋面宜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处按构造措施宜适当加强。④其它构造措施限于篇幅。2、关于强柱弱梁节点
f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3、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应满足要求对于规范中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要求,绝大部分设计人员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规定的“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设计中经常被忽视,尤其是柱轴压比不大时,常常不满足要求。这一规定是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应严格遵守。
f4、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甲方为了节约开支。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12i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如下措施1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2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l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3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5、由于建筑的需要有时需要框架梁外挑且梁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