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3A、评价者B、行动者C、外控者D、内控者50、“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C的爱情。(10分)A、游戏式B、激情式C、利他式D、逻辑式51、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A。(10分)P120A、平均模式B、定型C、加权平均模式D、加法模式5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0分)P99A、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B、间接访谈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某人亲戚朋友的访谈,得到他的资料C、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D、访谈法研究气氛很轻松,研究者和被访者聊天就可以了53、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A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10分)P158A、互补B、邻近C、熟悉D、竞争54、霍尔ET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C。(10分)P153A、15英尺~4英尺B、0英寸~18英寸C、12英尺~25英尺D、4英尺~12英尺55、A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10分)P174A、学习B、繁衍C、爱情D、经济56、经验描述阶段,是从A到20世纪初。(10分)P92A、19世纪中叶B、18世纪末C、19世纪初D、19世纪末7、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C的预测。(10分)P123A、变化B、不可控C、较准确D、可控58、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B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10分)P92A、归纳B、观擦C、思辨D、实验59、C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
f人特征。(10分)P122A、内归因B、稳定性原因C、行为内因D、情境归因
60、C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10分)P130A、亲合动机B、侵犯动机C、权力动机D、亲社会动机
61、海德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C原则P123A、协变性B、特异性C、不变性D、易变性
62、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B。P104A、蒂博特B、霍曼斯C、布劳D、埃莫森
63、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A的知觉。(10分)P117A、自己B、自然C、社会D、环境
64、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B。(10分)P160A、妥协B、竞争C、合作D、让步
65、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D。(10分)P118A、内隐认知B、核心知识C、框架D、图式
66、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