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应有周密的计划;r
⒉应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r
⒊几种疫苗的联合使用;r
⒋合理的免疫程序。r
二十七、制定免疫程序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r
⒈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r
⒉母源抗体的水平;r
⒊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r
⒋家畜的免疫应答能力;r
⒌疫苗的种类和性质;r
⒍免疫接种方法和途径;r
⒎各种疫苗的配合;r
⒏对动物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r
二十八、预防接种后的反应:r
⒈正常反应:是指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r
⒉严重反应:程度较重或发生反应的动物数超过正常比例。(原因是:生物制品质量较差;使用方法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技术不正确、接种途径错误等。r
⒊合并症:指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主要包括:超敏感血清病、过敏休克、变态反应;扩散为全身感染;诱发潜伏感染。r
二十九、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r
⒈疫苗因素;⒉疫苗保存与运输;⒊免疫程序;⒋免疫接咱方法;⒌动物因素。r
二、共患病r
1、口蹄疫概述r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我国民间俗称本病为“口疮”、“蹄癀”。r
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即A、O、C、SAT1、SAT2、SAT3(南非1,2,3型)及AsiaI型(亚洲I型)。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现象,但各型在发病临诊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每一个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个亚型,同型各个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及经过免疫的动物体均容易发生变异,即抗原漂移,故口蹄疫病毒常有新的亚型出现。口蹄疫亚型已达到80多个,我国主要是A、O和亚洲I型,欧洲主要是A、O型,均以O型多见。r
乳鼠对本病毒非常敏感,是最好的实验动物,一般用3~5日龄(也可用7~10日龄)的豚鼠,皮下或腹腔接种,于16~30h内死亡。r
病毒对酸和碱都特别敏感,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5氨水、02~05过氧乙酸或5次氯酸钠等均为口蹄疫病毒良好的消毒剂。r
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偶蹄目动物易感性最高,易感性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黄牛、奶牛、猪、羊、鹿、骆驼。幼龄动物易感性大于老龄动物。r
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r
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一经发生往往呈流行性,在牧区,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