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如品香茗,如吟好诗,齿颊留香,余韵袅袅。
中国的品牌
59分一类上
人大附中我是中国人。中国的品牌在我身上烙得很深,纯黑的眼眸发髻告诉我祖先是炎黄,手捧的线装《诗经》告诉我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用这些品牌同外国的朋友打招呼,于是他们的土地有了孔子学院,蓝眼睛中倒映出了自己方块字的名字。但我们品牌的价值却远不止外国人所了解的那一隅。从先秦开始,我们就有了百家争鸣,孔孟的彬彬有礼、温柔敦厚只是与道、墨、法鸣齐头的一支学派。我们的品牌中飞入了庄周梦中的蝶,筑起了墨子非攻的城墙,激荡开韩非火热的赤子心。早过文艺复兴千百年,我们在东汉的余晖中迎来了文学第一个自觉时代,从王充《论衡》中激烈地求真驳伪,到竹林中那些打铁的“叮咚”和飘散的酒气,我们品牌中激扬的个性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破土而出。但我们不仅有胸中藏丘壑的文人士子,淳朴而浪漫的先民也为中国的品牌注入不息的泉眼。你是否见过金缕玉衣,你是否想过曳地长裙的裙摆随双髻迎风飘扬的样子,你又是否暗暗钦慕过古时身着两裆铠,抑或头戴
f云游冠的将军或书生。是那些精巧的手艺人,为中国的品牌细细纳了一层薄纱,让我们每每想起古时,都会有汉服缱绻,羽扇纶巾的样子。且不提行草隶的争相交晖,亦不理《金匮要略》抑或《本草纲目》的医者仁心。我们的品牌中已有太多值得铭记的价值,它们不是片段式的吉光片羽,而是流传了千年,浸润滋长了祖祖辈辈中国人的一种传承,我们,称这个品牌为文化。我是中国人,这世上还有十四亿的中国人。但我们究竟在做些什么。是的,近来有一种“潮”叫做国学热,起源大约是百家讲坛教授们的宏论。但私以为,这种征圣宗经式的复兴复的不是国学不是文化,而是经学。一种游荡在东西汉,为谶纬之学鼓吹造势的东西。扬雄班固是此中“翘楚”;他们以为屈原的文章不好,人也有问题,因为他写的文章和四书五经不同。而扬雄自己则贯彻了自己的想法,《法言》因袭《论语》《太玄》仿造《周易》,,十足地做了个拟古拟到神圣的卫道士。当然,这其中有时代的局限,与如今的局势也不全相同,以上大地可以看作青年人的“牢骚之语”。但冷静下来,我们也当可从那场闹剧中学到些什么,孔子的儒和现代的儒不同,因为董仲舒为他拉来了神明,朱夫子灭掉了他的人欲,而现今的中华文化呢?一些人把它砍掉枝叶,装进酒瓶,急急地同茅台一起塞给外国人,另一些造势爱好者掀起一场场风潮,让无数的人追着自己走。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