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共组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237架次、飞行648个小时;开展火箭高炮人工增雨防雹作业3668次,发射火箭弹8955枚、炮弹8925发。平均每年增雨约64亿吨,增雨受益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增雨直接经济效益约64亿元,减免雹灾损失约05亿元。为开发空中云水资源、防灾减灾、增加水库蓄水发电、森林防火灭火、保
f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气象为农服务取得新进展。应用“3S”技术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指导。生态环境卫星遥感应用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初步建立起气象为“三农”和生态环境服务为主体的专业、专项服务体系。围绕水稻、甘蔗、木薯、蚕桑、油茶等我区大宗农作物生产,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开发了蔗糖生产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开展了全区水稻种植面积遥感调查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研究等。围绕解决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组建起一支人数达2万多人的基层防灾减灾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由新一代天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气雷达、探空雷达、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建立了由1256个自动气象站组成的气象灾害地面自动观测网,基本实现了全区每个乡镇都建有自动气象站的目标;建成了桂林、南宁、柳州、北海、河池、梧州、百色等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对我区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预报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财政共安排2400多万元建设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体系,气象预报精细化程度逐步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逐年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了3,热带气旋路径预报24小时平均误差由“十五”期间的120公里减少至110公里,台风预报准确率也进一步提高。
f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气象人才队伍素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一步提高。一步提高。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业务应用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广西卫星遥感应用、广西气象灾害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报建模理论方法与应用)、广西热带气旋预报技术研究、广西主要江河流域降水和广西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新成果。共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和省部课题18项,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