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经常发现以入代平、上、去的现象。到了元代,入声在北方话中,基本消失。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可以发现,当时入声分配是很有规律的,如全浊字母的字全部变阳平,次浊字母的字全部变去声,清母变上声。因为没有派入阴平的入声,所以叫“入派三声”。而到了现在的普通话,很多字如“屋”“郭”“托”“滴”等被派到了阴平里,所以被称做“入派四声”。据统计,古入声字约500字左右,其中半数的字派到去声,13的派到阳平,15派到阴平,6的派到上声。从入声到入派三声到派入四声,基本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其规律大概有如下几个:r
r
一:声母b、d、g、z、j、z、zh读成阳平的如“白、笛、国”等为入声字。惟独“鼻”古为去声,“雹、甭、咱”古是平声。r
r
二:v
韵母为古入声,惟独“靴、瘸、嗟”例外。r
r
三:uo和zh、ch、sh、r拼都是入声。如桌、戳、说、若。r
r
四:a与f、z、c、s拼都是入声,如发、砸、擦、洒。ā柏怼弊掷猓br r
ia和q拼都是,和x拼惟独“霞、虾、暇(含“瑕、遐等”)不是,和j拼惟独“夹、甲、戛”及其形声字是。r
r
r
要搞清楚一个字古音的平仄,联友们一般都会查阅《平水韵》。但是如果问“桌子”的“桌”字,古音平还是仄,可能好多人都会傻眼,因为《平水韵》里查不到。r
其实,区分古音的平仄,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r
我们知道:1凡古音的平声字,至今仍然全部读平声;2古代大部分仄声字(上、入、去),到现在基本上仍读仄声;3只有部分古入声字(古仄音)到现代读为平声。也就是说:只要搞清楚那些古入声字的基本特征,区分古音的平仄就容易了。r
按现代普通话语音衡量,古入声字有以下特点:r
一、普通话阳平声(二声)的字里,凡声母为b、d、g(不送气塞音)者,除“甭”、“雹”之外,一般是古入声字(仄音)。如白、达、得、狄、蹀、铎、夺、隔、格、国等。r
二、普通话阳平声(二声)的字里,凡声母为j、z、zh(塞擦音)者,都是古入声字(古仄音)。如绩、击、凿、集、激、极、质、直、值、植、哲、杂、辙、泽、札、浊、卒、择等。r
三、普通话读音为fa、fo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古仄音)。如发、佛、罚、法、伐等。r
四、普通话声母为b、p、d、t、
与韵母“ie”相拼的字除“爹”字外,其余都是古入声字(古仄音)。如别、瞥、撇、灭、跌、牒、铁、帖、蹑、涅、臬等。r
五、普通话里凡声母为k、zh、ch、sh、r与韵母“uo”相拼的字,都是古入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