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图形与几何”
作者:姜玉姣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2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近几天,我聆听了吴正宪、田立莉等几位老师的讲座。他们从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等方面如何加强观察、操作,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等方面作了详细地描述。通过学习,我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图形与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课程标准》对之前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变革。设置了“图形与几何”的领域,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学习和应用相应的图形与几何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几何知识来源于生产劳动,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与学
实际上,《课程标准》对于图形的认识在不同学段的要求用了不同的字眼:从“辨认”到“初步认识”,再从“认识”到“探索并证明”。例如,对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第一学段要求“辨认”;第二学段要求“认识”。这种要求的层次性,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在“图形与变换”中,第一和第二两个学段的要求各不相同,第一学段的要求是:“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第二学段的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这两个学段“轴对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学段要求是“感受”,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进一步认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