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4)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3、鸿门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杀刘邦,项羽意欲为王,众目睽睽之下刘邦是怎么逃离鸿门宴的?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项羽骄纵轻信,刚愎自用,这是刘邦逃离的重要原因。项伯求情,项羽“许诺”“善遇沛公”,不辨亲疏;刘邦请罪,项羽胸无城府,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轻易改弦更张。如此,刘邦得以从百万军中脱身,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项羽在“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言论束缚下,放弃攻击刘邦的初衷,而且任由亲者(项伯)公然作奸,放置谋士(范增)喟然无为,致使告密者枉然受诛,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项羽走向败势并最后乌江自刎也就顺理成章了。毛泽东曾总结这一历史教训说:对敌人“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归纳人物性格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张良:老练多谋。樊哙:忠勇豪爽。问:“项王为人不忍”,你认为项羽的“不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处?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范增:老谋深算、性急易怒。
f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项羽的大“忍”之举:
四不忍。
24岁起事,攻城略地,战功赫赫,27岁自封霸王,宰割天下,裂土封王果断斩杀徘徊观望不肯及时救赵的上将军宋义;以勇冠三军,破釜沉舟之势击败秦军主力;发现秦降卒不服便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西屠咸阳,杀降王子婴,烧宫室,火三月不灭。”
三、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2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