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加快构建,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工业主导地位和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均居中部首位,三次产业结构由181∶42∶399调整为14∶521∶339。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由355提高到432。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展顺利,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皖北发展势头强劲,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特别是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平稳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战略布局、打造核心增长极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基层医药卫
f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升。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合肥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东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珠三角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与港澳台地区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中博会、徽商大会、经贸文化宝岛行等活动成功举办,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四是人民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8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达到5285元,年均增长149,增速居全国第一。积极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民生事业,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243亿元,普惠全省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援藏、援疆工作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五是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