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而且,在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是用列举的方法画出集合所有的元素,没有将一个集合的元素圈出来的经验积累。因此,学生很难自己想到画维恩图来表示每一组数据,并用维恩图表示它们之间的运算。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基础,先展示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再介绍画维恩图的方法,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从而达到重视学生已有基础,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学习有机结合的目的。基于对课标的解读、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我对本节课有如下三点思考:一、把书本上的数学转化成生活数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本节课,利用本班实际人数参加学校跳远和跳绳比赛,通过“可是我们只有12名女同学,这让我怎么报名呢”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探究新知。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感悟生活中的重复问题,了解利用维恩图这一直观、形象的表示方法在解决集合问题上的优势。二、把“静态”的知识加工成“动态”的活动,体现数学思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布鲁纳语)。建构知识必须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能只让学生记住现成的结论,忽视过程的展开。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本着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在课堂上用磁力板摆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全班交流,在学生参与知识的思考、研究中,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思维过
f程。三、设计开放性题目,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有层次地设计练习,逐步丰富并完善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探究女生问题时,女生人数直观看是不够参加比赛的。而男生的人数比参加比赛的人数多,该怎么办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