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共产党历史28讲
第七讲:第七讲:党的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一)七大召开前后的国际国内形势1945年春夏之交(4月到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形势发生了一系列的根本变化,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面临即将覆灭的命运,在欧洲战场,苏联和美英盟军相继攻占了欧洲大片土地。4月间,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被逮捕并判处死刑,5月2日,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德国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已处于战略大反攻的前夜,1945年2月间。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合作,完成对日最后作战,美军在南太平洋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发动了一系列战役,接连取得战场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扩大了根据地,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2颗原子弹,共造成20多万人伤亡,同时苏军出兵东北,在华日军迅速土崩瓦解,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一直消极抵抗的国民党军队也开始从西南几省的大后方陆续出山,利用美国提供的飞机、军舰运送军队,抢占要地,抢夺抗日
1
f胜利果实,这时的中国正处于两个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一个是黑暗前途即国民党要建立一党独裁的法西斯专政;一个是光明前途共产党要建立民主、自由、富强、独立的新中国。为了领导全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努力争取中国光明的的前途,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关键时刻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党的七大会议。(二)七大召开前党对理论工作的探索和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进行了论证和阐述,在此期间,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重要著作。但由于党内、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十月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