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2、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公开透明的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针对不同项目性质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理顺
f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3、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4、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5、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鼓励试点地区从推进新型城镇化实际出发,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城市“多规融合”制度、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改革探索。配套政策:省级政府举债使用方向要向试点地区倾斜。国家开发银行发挥金融支持作用,运用信贷等多种手段积极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建设。鼓励公共基金、保险基金等参与自身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三、武汉市试点工作方案要点总体目标:到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1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以上;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200130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逐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和省、市比例分摊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城镇化投融资和偿债更加多元可持续。政府资产负债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城镇化项目资产流动性不断增强,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经营的比重显著提升。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到2020年,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形成常住人口45万人的规模,成为引领武汉市及周边地区走绿色、低碳、高端、可持续、能推广的城镇化道路标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南区事项“政区合一”,契合四化同步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主要任务:(一)实施“111计划”,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二)放开市场准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1、制定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及融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