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的绿色。然后我不注意它,开始讲林则徐和魏源,等该讲到《资政新篇》时,我突然把树枝拔掉。请观察学生的反应:他们初惊诧于老师的破坏生命,即而发现它原来只是插枝,没有根,随即大笑。3、问题导入法。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它能结合教材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贞观之治》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她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她称帝后有何作为?”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显得十分集中,很快导入新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4、情绪导入法。在学生印象里,教师一般不太会情绪化对待人事的,但教师突然的“失态”发生了,学生肯定感到意外。学生会很专注地观看老师的举动,同时脑子里在想:今天老师怎么了?他们会仔细地听老师嘴巴里倒出的什么?并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老师如此激动?在我讲到隋炀帝,我一上讲台就激动地数落这个皇帝,说:你这个杀父的不孝子,你这个花天酒地的昏小子,你这个好大喜功的败家子,我勒死你一万回也不解我心头恨!学生马上问我:
f老师,你骂谁?我说:好,我不骂了,我们开始上课,气还没消呢。5、故事典故导入法。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如一课,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故事引入北宋的建立再展开到其它民族政权的建立,形成了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6、引用材料导入法。材料多种多样,能否恰当地运用,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印象的深刻性,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起到点睛的这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总之,以上我谈的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