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f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年
1905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的商埠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年1978年
1937年1949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年1990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年至今1990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倍单中心圈层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