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逐步表现出对能源的高消费和强依赖的特点,能源巨额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应对措施,200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在五年间单位GDP能耗减排要比“十五”降低20。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共下降101%,五年即将过去,节能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在于现有的节能降耗指标是以行政区域为分解对象按单位GDP能耗为约束目标的,这是典型的区域治理方式,它的局限性在于分解对象没有直接针对能源消耗的行业或企业。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有必要以行业或企业为约束对象并分解节能指标。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各行业的能源效率状况、节能潜力以及影响因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采取对策措施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弄清我国行业能源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主要以工业为对象展开研究。唐玲、杨正林(2009)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倒“U”形特征;李世祥、成金华(2008)采用DEA方法应用不同目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评价了19902006年间中国的能源效率状况并用“两步法”估计其影响因素。认为工业部门能源效率不高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王少平、杨继生(2006)研究了12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的综列协整关系得出了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短期调整效应的结论;庞瑞芝王卢羡等(200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经济转型期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以能源低效为特征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偏低工业增长模式依旧粗放重化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孙海、王元地等(2009)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
f响,发现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不断下降,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综合影响;周鸿和林凌2005、史丹2006、吴巧生和成金华2006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