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期遭遇质疑时的解释缺失。报道出现后,有网民对新闻事实提出质疑,而面对众多质疑央视并未直接回复。随后特克斯县外宣办主任田浩称出现质疑的原因是网民对新疆不了解而产生误解,新疆山友救援队长杨军10日发微博证实田浩的说法并在微博上公布了相关示意图。整个舆论期可概括为“网民质疑央视沉默网民求证央视沉默”,央视在报道遭遇质疑过程中的一定程度上的“失语”表现使人们开始怀疑其新闻专业主义的实际践行。
2、“89天婴儿死亡事件”报道
(1)报道前期事实未经核查。12月15日中午12时左右,在盐城市射阳县射阳港桥十字路口,发生一起严重车祸,23岁的母亲当场死亡,89天的男婴巴成轩被紧急送往射阳人民医院抢救,但最终死亡。12月18日人民网发题为《男婴遭遇车祸受伤送医医生以先挂号为由拒急救》的报道,而后许多媒体和微博大V纷纷转发和评论。但男婴死因到底如何,众多媒体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核查与挖掘。
(2)舆论期主动判断缺失。事件升温期,许多媒体、微博大V不经核实直接转发和评论,评论言辞也相当吸引眼球,诸如“躲过车祸躲不过‘挂号’”、“医生态度冷漠”等。网络舆论纷纷倾向于批评医生、惋惜男婴之死。而后,12月22日,新华社快讯新浪官方微博发消息称医院监控视频显示伤者到医院一分钟后被送入CT室,并附上视频,网络舆论转向同情和赞扬医生,批评众多媒体。
整个舆论期可概括为“人民网报道媒体、微博大V转发网民批评新华社快讯辟谣网民批评”,网民的评论是紧随相关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的。该事件报道的争议点集中于相关媒体和微博大V在转发和评论过程中对事实真实性的主动判断缺失。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困境的原因
通过分析上述两则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失守争议,不难发现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传播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笔者认为,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零时间差的信息生产对新闻时效性的重新定义
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信息生产呈现的是零时间差的状态,信息载体永远处于不断变动的链条之中,信息生产和传播处于碎片状态和“未完成状态”。④新闻报道呈现的是一种“全时性”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它重新定义了新闻时效性。因此,媒体在时效性方面承受更大的压力。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公民记者成为影响新闻场域的新兴力量
根据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新闻专业主义可看作是第三类场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