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城涉农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市农业现代化处于西部领先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耕地保有量32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0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农业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3、67,农业土地产出率增长40以上。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多元化的农村融资体系基本形成,“三权”抵押融资、农业信贷担保能力分别达到1000亿元,农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达到5以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全覆盖。农业经营体制更加完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有组织的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6基本原则。
f坚持城乡统筹。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要素对进。坚持确保供给。守住口粮基本自给、耕地面积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条底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坚持效益优先。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市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竞争力强、效益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合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f7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区域特色,着力打造“两翼”山地特色农业基地、“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带和主城郊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