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学习文学史,都不能不对他的当时代文学有所了解和关注,因为当代文学看起来是“文学史末梢”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使得经典序列和文学史叙述变动不居的重要因素。事实上,一个时代如果重视它的当代文学,那也一定是文学本身受重视的时代反之亦然,一个当代文学失去影响的年代,也是文学本身无足轻重的时代。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谈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话题,因为当代文学毕竟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学习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才能学得更好一点,了解得更多更深一点。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学习当代文学,我们首先不能回避的是如何看待195070年代文学的问题。这段文学在它诞生的年代,当然被看得很高,高过现代文学,而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我们文学观念中对审美性的推崇和对政治性的厌倦,这一段文学被忽略了,甚至被当作任意嘲弄的对象,但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这段文学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至于近十年来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锐和最重要的成果都出自于对这一阶段的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是因为我们的文学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渐渐发现了“纯文学”这一观念的保守性(当然在它最初被提出的时候有它的革命性),意识到仅仅从“审美性”上去评判一种文学是不是有价值是很不够的,重提文学以及文学研究的社会政治维度,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的一种趋势。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我们重视这一段文学的研究是因为意识到过去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这一段文学,无论是对它的肯定还是否定都失之简单,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来进行反思和审视。事实上也只有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我们才获得了重新审视这一段文学所需的时间距离和新的理论视点。
那么今天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一段文学呢?至少我们要做到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它的原生历史语境来解释这一段文学。如何理解这一原生历史语境又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把这一段历史看作“左倾”政治一步步发展的历史,在九十年代以后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现代性。“左倾”是从共产党的具体政治路线这个角度来说的,而“现代性”则在一种更大的历史视野中给了195070年代的历史实践一个定位:我们将它定位为“激进现代性”。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定位。因为自从晚清以来,中国就被强行拉进了追赶西方现代性的征途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到1949年后,一直处在一个改造传统社会的进程中,只是1949以后它显得更为激进,怀抱着一种更加伟大的理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