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于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和构造措施的要求发生了显着变化。同老式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现代规范要求对地震频发地区的框架结构要进行各种能力设计来防止或延缓不利的破坏形式,如柱剪切破坏,梁柱节点破坏以及结构薄弱层。虽然人们普遍认同对于建筑规范的这些修改是适当的,但还是缺少足够的数据来量化其对地震安全性的改善程度。这项研究采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方法,来评估地震引起典型的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的可能性。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提供了一个概率框架,利用非线性时程模拟将地面运动强度与结构响应和建筑性能联系起来。对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评估基于对典型的结构所做的测试,这套结构是根据1967年《统一建筑规范》设计的。这些典型的结构代表了大约于1950年至1975年间在加州建造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结构倒塌过程中利用仿真模型能够捕获强度和刚度的变化特征,这样就可以通过非线性动态分析对典型的非延性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倒塌进行预测。抗倒塌性能评估的成果是一系列保障建筑安全的措施,并将地震中抗倒塌能力与地震灾害联系到一起。我们将这些结果与另一篇配套论文中的关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数据进行比较。
原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这些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原型考虑了结构高度的变化,结构布置和细部设计,能够覆盖加州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设计和性能的的预期范围。制作原型时,我们查阅了钢筋混凝土部件和框架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是由哈兹尔顿等人通过分析和实验获得的。本项研究共制作了26个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原型建筑物。本文主要侧重于这些设计中的12个,高度从2层到12层变化,并包括具有可替换设计细节的周边和空间框架侧向抵抗系统。原型建筑均设计为有着20厘米平面楼板系统和76米柱间距的办公楼房。2层和4层建筑的平面尺寸为381m×533m,8层和12层建筑的平面尺寸为381m×381m。建筑首层层高46m,其余层层高40m。我们参考了20世纪60年代在加州建设的钢混建筑的原结构图,来为原型结构选择典型的结构部置和几何形状。原型仅限于无填充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并且在高度和平面上比较规则,没有出现明显的强度或刚度突变。
非延性钢混原型结构是按照1967年《统一建筑规范》中的最高地震烈度区(3区)设计的,那个时代加州的大部分都属于这个烈度区。二维框架的结构设计是由所需的强度和刚度控制的,应满足重力和地震荷载组合的要求。设计也符合所有相关的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