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这一段华丽征程是如此之艰辛。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时年四月,国务院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而后,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科学战略方针,来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航空事业。之后的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至此,我国的航天发展方针完全确定,航天事业管理机构的完善与系统工程管理方法的实施,都积极地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前进。
f早在1992年,中央就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空间站。目前,我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对于中国人而言,“天宫一号”更加意义非凡,它使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继续延伸、拓展。“天宫一号”无疑将创造中国的许多第一次,意义深远,人们对“天宫一号”发射翘首以盼就不难理解了。需要清醒认识的是,与美俄等国家相比,我国的空间站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天宫一号”发射,只是中国努力缩小差距的开始。英国路透社就此报道说,从技术角度讲,作为技术测试平台的“天宫一号”,即使取得成功,它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也只是模仿了40年前美苏所做过的事情和技术。“天宫一号”已成为另一个象征,表明中国通过几十年经济繁荣的财富积累,国力提升,能集中力量发展航天事业,在一度只有少数国家掌握的技术领域开始缩小差距。“我们来自何方,去向何处?”空间站建设不仅是民族自豪的体现,它担负的是全人类探索未知太空的使命。许多在地球上无法做到的事情,需要在空间站才能做到。除了作为目标飞行器来训练太空对接,“天宫一号”还要作为太空实验室以开展科研活动。“天宫一号”及其后续项目也需要寻找好的科学项目,从而为人类认识世界、
f获得新的发现做贡献。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在人类探索太空的事业中,中国理当有自己的贡献。中国航天技术进一步发展,获益的是全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