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第23课辽、北宋、西夏的并立》教学设计北京市丰台区左安门中学薛秀娟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过程与方法中强调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自能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知的加工过程,因为没有什么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更有效的了。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活动。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需要分析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虽然在历史上经历过政权分裂和大一统交叉出现,但民族间的友好交流和发展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现在的灿烂文化都做出过突出贡献,传统史观往往以汉族政权作为中心,忽视或弱化少数民族的贡献。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学要明确:必须站在整个中华民族角度去看问题,肯定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学习内容分析学生在前一单元学习的是隋唐盛世统一时期,本单元是中国历史上在大一统后又一个分裂时期,但这一时期的特点和之前学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不同,主题是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主线是辽、北宋、西夏三个民族政权的并立以及在并立中文化间的交融与发展,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于契丹、党项这两个今天却不存在但却留下灿烂文化的两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很感兴趣,同时本课学习内容也非常丰富,图片、地图、文字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补充的拓展内容基础上,实现分组导学。通过小组导学,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能够总结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