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024
5416
342工作量
3421工作量分布工作量分布:〔可参考阶段报告里的工作量分布图〕
343规模
〔研发项目专用,描述项目各阶段计划规模与实际规模的对比情况,并分析发生偏差的原因〕
阶段
计划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发布
里程碑
软件估计规模(功能点)
软件计划评审通过
需求规格说明书评审通过
系统设计说明书评审通过
源代码评审通过
系统测试完成
产品发布完成
Page4of10
软件实际规模功能点
fXX项目总结报告
版本:XX
344缺陷
〔描述项目各阶段发现的缺陷数,下面的例子是针对研发项目的,实施和维护项目可以根据各自
项目的特点设置检查点。〕
检查点
缺陷发现数目
用户需求评审
软件需求评审
架构设计评审
设计评审
代码评审
测试
缺陷分布
4035302520151050
计划
需求
设计
编码
测试
实施
缺陷分布
图示分析:〔根据分析图进一步分析现状发生的原因。〕
345主要问题和风险
〔可以参考项目的问题列表和风险列表的格式〕
Page5of10
f35可推行复用的软件技术成果
XX项目总结报告
版本:XX
4项目开发工作评价
41产品质量评价
缺陷数发布时目标值产品质量评价:
严重缺陷数
严重缺陷比率
缺陷密度
42技术方法评价
〔总结该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开发时所采用的各项技术〕〔以下是示例:〕对开发工具的评价:
UBSHotBilli
g使用TT作为内存数据库,提高了应用处理的性能。试点割接上线后正常运行,并且为OCS系统上线提供了实践依据,并积累了实施开发经验。
对框架技术的评价:从整个框架的整体使用效果来看并为达到预期的目的,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框架本身存在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但在改进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导致框架的整体设计失控;框架本身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目前无法解决的;框架是建构在PFC的基础上的,项目组成员对PFC不是足够的精通,为维护框架带来难度。建议:模块化是产品化的基础,也是降低成本、提高开发效率保证软件质量的有效手段,需要有专人设计和维护框架。
对设计方法的评价:信息化项目的整体设计是由项目组全体成员完成的,鉴于我们目前的设计水平,我看还可继续这种方法,对设计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广泛的借鉴,但一定要树立设计的权威性,对设计的变更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团队开发的评价:从整体上讲我们这个团队的能力还可以,但我认为它的生产效率并不高
Page6of10
fXX项目总结报告
版本:XX
也就是说团队的整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