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地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3.“当时他才39岁。”从一个“才”字,可以体会到肖邦生命的短暂,让人倍感惋惜,也更加怀念肖邦。五、读一读,悟一悟。
1830年11月肖邦离开了祖国去了法国巴黎。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他悲痛万分,愤怒不已,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起初音乐猛烈,似波涛上下翻滚,肖邦好像在倾吐满腹的悲愤。紧跟着,悲痛的音符倾泻而下,有如打开感情的闸门,交织着愤怒的抗议和对祖国灾难的哀痛。音乐进入高潮,变得刚毅、激昂、清澈、明亮,有如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呼声。尾声的音乐由强到弱,流淌出悲伤的音调,好像是肖邦发自肺腑的哭泣,仿佛是对祖国命运的忧虑。然而,音乐没有停留在悲哀里,斗争没有止息,最后音乐汇成势不可挡的力量,表明了他对祖国光明未来坚定的信念。
《革命练习曲》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肖邦对侵略者的仇恨、祖国灾难的悲痛以及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思想感情。
4、古诗两首一、用“√”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剑外忽传(chuá
√zhuà
)收蓟jì√yi北2.初闻涕tì√dì泪满衣裳3.却看妻子zǐ√zi愁何在4.青春作伴好hao√hào还huá
√hái乡5死去元知万事空kō
g√kò
g二、用符号标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5
f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子:夫人和孩子漫:胡乱,随意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同原,本来。但:只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晴天明媚青春:春光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以遗嘱的口吻告诉孩子,他为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悲”,并叮嘱孩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填诗句)。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国家收复了失地而欣喜。
3.本课两首诗虽然是一“喜”一“悲”,但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两位诗人的爱国之情。四、想象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情景,用几句话写下来。
杜甫正无聊地在看书,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他激动得把书一下子扔到了空中眼里闪着高兴的泪花,情不自禁地喊道“官军终于收复了失地。”看到妻子和儿子听到消息后没有忧愁了,自己
也胡乱地收起书来准备回家,明媚的早晨,枝头的小鸟已经开始了欢乐地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