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竞争力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多指标合成指数来综合地反映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更详细的实证分析容及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可参见金碚、钢、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0期。限于篇幅,除详细列出的外,读者如需要其他进一步的数据,可向作者索要。根据该项目的研究所计算出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见表145),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2004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2001
页脚
f
年为基准年,各行业指数均为100),较2001年有较大的提升。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均在提升,但决定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从结构看,尽管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不同,但竞争优势均在增强;而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则是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提升,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比较优势有很大的提升,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中的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比较优势的提升更是显著。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服装行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得较多。从比较优势不同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势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当然目前由于产业组织模式的变化,我国可能主要从事的是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行业低端组装部分,但即使如此,越来越多的从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能表明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进行。
在整个制造业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快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有提升,但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慢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这表明,在下一发展阶
页脚
f
段,中国的重工业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双重力量推动下,国际竞争力将有突出表现。而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的行业,在比较优势相对减弱的同时,将越来越需要依赖增强竞争优势来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宏仁集团董事长王文洋(王永庆之子)在中国大陆创业十年,取得成功。他对中国大陆比较优势的变化有这样的判断:“大陆沿海地区工资已经高涨,我在、、的工厂,一个工人每月要4000元人民币(约合18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