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无奈的心态,属
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A项错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B项错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代表作,故C项正确;
萧伯纳《苹果车》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12.2018届高三湖北七市联考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
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
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
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解析:选B材料中“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不等于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
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故B项正确;会突破法律限制,与材料中“法律、管理和
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
家的需求”,但并非不受制于政府,故D项错误。
f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材料二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材料三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苏联坦克开入东德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1由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12分2两极格局以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