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含蓄蕴藉,很好地体现了古代诗歌语言精练而意义深邃的特点。再如杜甫的《阁夜》的首联中“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这里的顺序如果按现代汉语来看,应该是“天涯,寒宵,霜雪霁”,如此,“(人在)天涯,(身处)寒宵,霜雪(初)霁”诗意顿时豁朗。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古代诗歌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古诗中的近体诗常常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从标题中就了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兴感之由(闻笛而作)等诸多要素;“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即承题中“闻笛”而来;次句再“承”首句“玉笛飞声”而来;第三句表面上仍然是写闻笛,实则暗暗“转”向“折柳”一典,蕴涵思乡伤别之意;末句乃以“故园情”悠悠“合”起全诗。既然近体诗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那么我们有时就有可能据此从诗歌写景抒情的氛围中拎出一条叙述的线索来。例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首联为“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写的是“望月”;颔联为“承”,正是因为“望月”,引起了诗人的“怀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颈联是“转”,诗人从心理层面的思念转向了身体上的动作行为“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以“还寝”合起全诗。总体上看,《望月怀远》一诗的抒情氛围是浓郁的,但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望月、怀人、灭烛、披衣、还寝这些事儿,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叙述线索,拎出这条线索来对我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大有帮助。
三、读懂古代诗歌要抓住“情、景”二字
古人在谈到诗歌的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既然作诗如此,那么欣赏诗歌亦应循此而入。读一首古诗,我们首先要问的就是两个基本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景(这里的景包括自然景物、人物、事物、事件)?抒了什么情(这里的情包括感情、思想、哲理)?例如上文中谈到的《春夜洛城闻笛》,“景”是春夜在洛城听到的笛声,“情”是故园之情;《望月怀远》中的“景”主要是“月”,“情”则是“怀远”这两个例子都揭示了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由景入情的心理规律。词也不例外,以上文提及的《如梦令》为例,这首词写的“景”是什么?是经过了风雨侵袭之后的“海棠”。“情”是什么?是诗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正是因为海棠花的凋零,引起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之情。抓住景、情这两个基本点,就可以说抓住了古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