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性。其次,恣意公开他人的隐私。煽动、纠集网民对事件当事人恶语围攻。第三,波及现实生活。即“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正是在种过度亢奋的状态下,人们早已失去了理智,已经完全分不清楚网络与现实的区别了。第四、网民往往以“执法者”的身份出现。他们一般并不希望使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是以自己的一套所谓的道德标准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网络审判。
通过网络暴力的特点不难看出,所谓网络暴力其实就是网民在网络中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它擅自公开他人的隐私,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攻击性,利用仁义道德作为“利器”,实际却主张“以暴制暴”,随意诋毁他人,并且追求现实化的效果,这种行为已经完全逾越了理智、道德、法律的范畴。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危害一网络暴力的成因网络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自视“正义”的化身,对当事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判,要么伪造事实,要么无限夸大事实,其行为显然已经触犯了法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产生了网络暴力呢
第3页共11页
f1网络媒体的因素第一、网络环境的匿名性。网络中的匿名性使人们获得了可以畅所欲言的场所,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用担心是否要承担某种责任。网友可以凭借某种符号暂时隐匿自己的真实的身份,使得他们在对一起事件发表看法时就倾向于放纵自己,并且还不用担心会受到惩罚。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觉:“在网络里,我是以某种虚拟的身份和形象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网络上的交往活动不再象一般社会行为那样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因此,我可以尽情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而不必去考虑后果。”正是网民彼此不了解对方的身份,也不再受日常生活中身份道义的约束,他们在发言时,往往就会带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这样一来,网民在无形中就会成为网络暴力事件中的一员。第二、网络媒体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在利益的驱使下,网络媒体会关注那些颇带有争议的议题,认为争议性越强就越有创意,越能吸引公众关注,点击率也就会越高,从而获得较高的利益。于是,他们会运用大量鲜明的图片,吸引人的标题,甚至是夸张的细节等手段来吸引众多网友去关注某件事情。一旦超过一定的度,网络暴力事件也就诞生。虐猫事件在网上出现的时候,该版版主只是删除了那些经过冷静的分析的帖子,
第4页共11页
f而将那些带有诋毁性、谩骂型的帖子保留了下来,目的在于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