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班级管
理的激励策略
摘要: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班级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其管理制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小学生年龄较小,内心深处有着很强的虚荣心,希望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表扬等。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激励手段来引导学生逐渐完成自我教育,深化班级管理。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激励策略所谓“激励”,前苏联学者斯拉斯捷认为:“激励就是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和动力,给以活力,唤起愿望。”可以说激励是催化剂,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从而深化班级管理。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谈一下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一、制订透明的奖励政策,营造文明化的班级氛围班级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一般以成绩来确定班干部,其奖励政策好多也都是进行的口头规定等,其奖励政策的内容大都离不开成绩。这样一来,使得大多数学生丧失自信心,甚至形成“破罐
第1页共3页
f子破摔”的行为。鉴于此,教师应结合全体学生的个性特征、综合技能等制订透明的奖励政策,改善学生的心理,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实施监督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我们都知道监督的相关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小学生正处于心理自律的时期,他们习惯审视别人,同时也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当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评价时,则容易产生挫败感而失去积极性,甚至缺乏参与的热情。鉴于此,笔者在制订奖励制度时,实施的是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采纳群众意见,制订群众基础的奖励制度,如,以书面问卷形式、集体讨论形式、个别询问形式等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这样一来,对奖励制度就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奖励制度的公平性,而学生也会通过自己全程参与奖励制度的制订来加深对奖励的认知和理解,使奖励起到自我约束和提高的作用。三、运用精神奖励,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处在优秀的组织里,同时成为组织里的优秀分子。而优秀组织形成的基础在于成员的责任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成绩应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正确的奖励。但就奖励形式来说,教师应多采用精神奖励,给其荣誉称号、奖章等,还可以对表现好的
第2页共3页
f学生,让其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