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改进措施
针对在创新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我在参考有关资料和调查有关学校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方面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一、教师的改进1地理教师要转移重心。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教师应该从自身入手,不仅要扎实研究地理学科知识,而且加强学科之间的学习,做到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重视上课转移到重视探索怎样上好一堂课。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较强的设计能力,能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地理老师第一要务便是仔细并透彻地研读地理新课程标准,掌握其理念与要求在教学中的实施。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灵活运用教材,采取具有新意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月相”部分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月的对月相的观察,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先学会怎么根据月相来判断农历的日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楚地掌握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形态、出现的时间等地
f理特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2地理教师要转换角色。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作为主体的角色,“课程计划应当被看做为学习打开了种种可能性,而不是对预期结果的管理”。教师要摆脱课程计划和目标的执行人角色,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朝多方向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师生角色使得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枯燥,非常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创新教育的理念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参与者,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善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善于抓住创新思维出现的时机。比如:在教师提出同一个问题,而学生出现不同的理解或者一个问题出现多种答案并发生争执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办法很多,如举办地理墙报、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