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高校IT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吴泽九艾剑锋左黎明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12期
摘要:针对高校IT专业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探讨工作室模式下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工作室的构建、内在特征、功能与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工作室模式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推广性。
关键词:工作室模式科技创新能力
2015年5月,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的出台,全国高校更加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实施了很多细则来推动该工作的开展。2016年11月十八大召开,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根据国家的部署与要求,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地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构建多种多样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下面以华东交通大学腾杰工作室的实践为实例,详细阐述IT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室模式的构建、内在特征、基本功能、运行机制、改革效果。
一、工作室模式的构建
我校腾杰工作室创建于2006年,位于理学院2教304室及科技园14教008室,主要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研发。创建之初,团队仅有4名学生和3名教师组成,经过师生10余年的努力,工作室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构建成为具有60余个学生、10个教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工作室主要从事软件系统的开发和信息安全技术服务,具有3项软件著作权和10余项专利,具有敏捷开发框架技术、Usbkey加密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具有大中型软件系统的研发能力。团队口号是“以培养学生为第一宗旨,以社会服务为最终目标”,致力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培养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高素质IT人才。经10余年的积累与努力,工作室已打造成为“输出科技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多功能实践
平台。
1基本设施建设
工作室要保持一定的规模,需要大小合适的场地供团队进行项目开发和学习讨论。其次,必须为队员提供基本的设施,例如打印机、计算机、服务器及项目研发所需要的网络环境。需要协调好各部门配合工作室并提供基本的硬件支持。我院腾杰工作室,在团队前期所获收益及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开辟了近120平米、可容纳70名队员同时开发的工作环境,拥有计算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机60余台,具有包括生产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源代码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